由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运营的支付清算系统是国家级的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为全社会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是社会资金流动的“高速公路”和“大动脉”。在人民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科技司的关心指导和帮助下,清算总中心积极开展支付清算金融行业标准的研制,建立健全支付系统技术标准体系。为落实《关于开展2018年“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主题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紧密围绕“普及金融标准,提升服务质量”活动主题。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在构建支付系统技术标准体系和助力我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积极开展支付清算金融行业标准研制
为顺应支付系统产业发展,促进人民币支付清算参与方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参与方之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清算总中心先后开展了基于ISO 20022统一的《人民币支付清算信息交换规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信息交换规范》和《支付信息统计分析报文规范》等三项金融行业标准的编制。其中,《人民币支付清算信息交换规范》正处于报批阶段,《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信息交换规范》和《支付信息统计分析报文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已完成立项下达。
二、建立健全支付系统技术标准体系
2015年,清算总中心开始建立和发布《清算总中心技术标准工作指南》、《清算总中心技术标准制定办法》和《清算总中心技术标准框架体系》(以下简称:标准体系),从整体上规划了支付系统技术标准,涵盖支付系统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参考总行标准体系分类,将技术标准划分为基础类、建设类、测试类、运维类、管理类和数据类等六大类二十五小类。
标准体系明确了总中心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和职责,规范了技术标准的编制和实施,描绘了支付系统技术标准全貌和标准化活动的蓝图,是总中心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参考。
支付系统技术标准框架体系
现有技术标准技术119项,发布实施在用标准65项,涉及通用性全局性标准6项,贯穿信息化建设、开发、测试、运行维护各阶段标准47项和支付系统与参与机构互联报文标准12项。
三、加强国家行业标准采标和宣贯
一是认真分析研究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并结合支付系统技术特性进行采标。参考人民银行企业标准,总中心制定并发布了《支付系统应用软件和系统建设交付规范》和《支付系统生产系统信息安全配置规范》等相关标准。
二是加强标准学习交流。组织《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分级保障标准(试行)》和《农业银行标准化概况及应用系统非功能需求》两项标准交流学习。
三是扎实开展内部标准落地。推进技术移交和系统准入标准《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支付系统技术文档编制规范》、《支付系统应用软件和系统建设交付规范》和《支付系统生产系统外特性规范》的落地。
通过标准采标、学习交流和落地,对支付系统安全生产、运维相关标准的制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四、技术标准业务应用成果丰硕
在支付系统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支撑和指导下,清算总中心在系统建设、开发、测试、运维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是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明确生产系统准入标准、运维监控指标和软硬件资源配置策略。不断提升为国内主要金融市场机构提供境内本、外币跨行清算服务水平,满足业务量逐年持续增长需求,国家处理中心可用率达100%,
二是支付系统架构不断优化。明确软件开发交付标准和质量。支付系统应用架构不断优化,2017年,实现支付清算系统核心交易系统、信息管理系统A-Q(Active-Query)级双活,实现数据中心异地支付系统核心业务“一键式”切换,切换用时1分50秒。
三是支付清算IT基础设施夯实。开展IaaS+云数据中心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投产后,将形成支付系统“三地三中心”运行格局,实现网络总体可用率不低于99.999%。2018年,实现了参与者“双活”接入。
四是风险防控能力持续提高。建立信息安全策略、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综合三个层级的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一个中心,三重防御”安全防护体系,多个安全子系统统一管理。在参与机构接入节点新购置的网络和网络安全设备均为国产自主可控品牌,建成安全可控的网络安全防护边界和安全运行环境。
五是支付市场创新需求快速满足。拓展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服务范围,支持当前支付市场主流移动支付业务场景和认证方式,满足大众二维码扫码支付、短信认证业务等需求,未来进一步实现支持用户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快速支付和用户使用预留身份认证信息(手机号)进行转账支付等创新需求。
未来,清算总中心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在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清算服务的基础上,做好金融基础设施顶层设计,保障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高可用性,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全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支付清算服务。